游琅琊手记
2008年07月29日 被浏览 1910 次
 
 
    滁州琅琊山古称摩陀岭,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,后改称“琅琊山”。
    庆历五年十月,欧阳修任龙图阁直学士时,因得罪权贵,被贬到滁州任知州,琅琊寺主持智仙和尚于琅琊山上为其修建一亭。因欧阳修别号“醉翁”,故命名为“醉翁亭”。欧阳修于此留下了著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   山上的琅琊古道由条石铺成,蜿蜒曲折。深凹的车辙记录着琅琊山的久远和沧桑,光滑的石面诉说着琅琊人的艰辛和勤劳。近千年过去了,山道两侧依然是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荫”,真的望之蔚然而深秀。遥想从前的人们在这里饮茶听泉,不知是怎样一种悠闲的时光。我们延此漫步而上,夏日的微风吹来一阵凉意,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散落下来,星星点点的布满地面,显示出一种气势不凡的力度,轻轻装点着这幽静的山径古道。
   拾级而上,绕过让泉,走进“欧门”,出现在眼前的便是闻名遐迩的醉翁亭。修建在半山腰的醉翁亭“翼然临于泉上”,与北京陶然亭、湖南爱晚亭、苏州沧浪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。不过当年欧阳公笔下的醉翁亭已然毁于战乱,如今人们所看见的是清末重修的复原建筑。亭中碑刻上是苏轼手书的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,人称“欧文苏字”,便是琅琊山的镇山之宝。绕亭环视,但见群山涌翠,林涛起伏,犹如置身画中。
亭左有一“二贤堂”,内有欧阳修与王禹偁两尊塑像,端坐堂上,神态各异。他们身在朝堂,却是“高处不胜寒”;遭贬后身处江湖之远,反倒能焚香酌酒,醉能得其乐,醒能述其文。如此消遣独乐,心态实在难得!
   亭西南有一院,名“晴岚叠翠”,内有“意在亭”,院内一尊菱溪石坐落在一坛上,坛的一侧有欧阳修《菱溪石记》碑刻一块。石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圆孔,孔孔相通,不下百余,以手抚之,仿佛那不可触摸的历史沧桑,竟一下子浓缩变得那么具体。意在亭为四角亭,三面环水,亭前有“九曲流觞”,渠水来自山泉,从影香亭的方池注入,萦回往复,缓缓而流,经过九折八回,流出亭外。站在渠边,我们仿佛又听到那悠悠的丝竹声,依稀看见了当年欧阳修等文豪墨客们把酒吟诗做赋、与山水同乐的情景。
   迎西而去几十米便是“解酲阁”,“酲”,为醒酒之意。阁前一株古梅,相传为欧阳修亲手栽植,名为“欧阳杏梅”,为国内宋梅仅存,虽经百年风霜,仍然枝茁叶茂,老而不衰。
   离开醉翁亭,经“天蹊云径”牌坊,我们向其右边的山上行进,一路听着蝉鸣,峰回路转去往琅琊古寺。古寺依山而建,殿,堂,阁,观均有回廊连接,形成一个弧形,高低错落有致,巍峨而壮丽。大雄宝殿后墙壁上的15块石刻,虽然历经沧桑,却大多保存完好,其中还有画圣吴道子的“观音菩萨像”。
   从琅琊寺出来,半天已过,我们即将踏上归途。当沿着来时的石道下山时,看着山中的美景,遥想欧阳修翁当年,胸中壮志无法实现,百感交集,只有借酒抒意,寄情山水。《醉翁亭记》有云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青山依旧连绵,滁水依然粼粼,酒没能醉,而此山水中的古木苍岩却确的让我们一行心醉不己,流连忘返。
   每当一处山水被赋予了某种思想和象征的时候,山水和思想交互辉映,山水便有了生命,有了韵味,有了情趣。正如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所说“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”。
 
 
综合管理部  张军
二00八年七月二十八日
 
 
  • COPYRIGHT © 2008 Anhui KangLi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.,Ltd.        皖ICP备09003303号-1  版权所有 安徽省康利置业有限公司
   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江西路719号徽商优山美地广场2栋501-517室 邮编:230088    
    E-mail:hs2861278@126.com  电话:0551-62861278 传真:0551-62869454   技术支持:美讯科技